独立基础
条形基础
筏板基础
1. 独立基础不配上部钢筋,因为上部根本没有受到什么力,地基净反力向上,根据悬臂
模型可以知道答案;但钢结构厂房,轴力不大,M 很大,基础的上部受拉,地脚螺栓处在受
拉区,基础上部不配筋是不合适的,有的审图单位提出要配分布钢筋(构造钢筋);实际上
对于大挑梁,梁底应该配足够多的受压钢筋,可以配上铁的一半,以减小因徐变产生的的
挑梁附加弯矩。
2. 双柱独立基础上部配上部钢筋:双柱独立基础当两柱子相距比较远时,在地基反力的
作用下,两柱间的基础面是受弯的,所以需要配置钢筋或设置基础梁来承担此部分弯矩;
当两柱子距离不大(比如在伸缩缝处的双柱)时,可仅配置些构造钢筋来防止两柱不同位
移引起拉裂。----关键还是看是否上部受拉,产生弯矩。
3. 主楼和裙房均为地下一层,主楼筏板基础,裙房独立基础加防水板,主楼地基承载力按
裙房超载折算土重进行深度修正;裙房考虑从室外地坪深度修正,是否合理看裙房有几跨,
大了就不合理了。
修正地基承载力时的埋深,不管是何种基础,都不应该大于实际埋深;对于地下室,
筏基埋置深度从室外地面算起,独立基础埋深从室内地面算起;
当为超补偿基础时,基础的计算埋深小于基础的实际埋深;为欠补偿基础时,等于。
4. 对规范条文来说,当独立基础宽高比超过 2.5 时,认为地基反力不能再按直线分布假
定,应采用考虑地基、基础刚度的有限元方法计算,简单说是弹性地基方法计算。我想,一
般情况下,能满足高宽比还是应尽量满足,对于独立基础来说,我们是要独立基础承担全
部地基反力的,那么让地基反力在基底分布越均匀,受力越合理,对不均匀沉降也有好处。
除非个别柱确实做不到,突破限值了,要用弹性地基方法复核。实际上,即使用弹性地基方
法复核,如果你的基础平面尺寸不是太大,跨高比突破不是很多,地基反力从柱边到基础
边缘的变化也不会陡降,其配筋与手算配筋即按直线分布假定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大,这个
从电算对比可以看得出来。但是如果确实因为需要,基础跨高比远远大于 2.5 了,那么就应
该按弹性地基复核。至于规范上规定的 2.5,这不是绝对的,这很好理解,2.49 和 2.51 在
受力上会出现本质的跳跃吗?显然不可能。这和很多限值是一样的。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采
用适宜的方法去计算,即使不用弹性地基方法,我们也应该有可靠的经验通过手算方法来处
理,虽然这里不可避免会有假定,但只要假定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,也是可行的。
5. 独立基础之间拉梁:不必按短柱设计,但要全高箍筋加密,因为同一层柱均为短柱,
各柱之间的抗侧刚度相差不大,地震力引起的内力在各柱的分配基本相同,再加上拉梁以
上回填土对结构的有力作用。
6. 北京郊区,四层框架结构,柱距 7.7,7,,持力层第一层埋深 1m 以下,承载力 100,
第二层就是 5m 一下,承载力 180;柱 nmax3000kn 左右;如果做在 100 的持力层上,需要做
埋深 3m 才能控制到 4300x4300,1.5 深要 6000;做到 5m 深就能做到 4m 以内;地基不好,
比较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可能是进行地基处理或打桩。
7. 较长向的弯矩比较大,不经济;另一方面,会使得基础底反力不均匀;建议可以与相
邻的基础一起做成柱下联合基础或条形基础。
8. 高层剪力墙下面可以做独立基础的,因为一般剪力墙的轴力都很大,如果按条形基础
来做,如果墙肢不是很长的话,带翼缘的墙体按条基做出来,可能近似是一个矩形基础,而
短肢剪力墙下面的基础形式就应该是独立基础的形式,通常这样的基础一般都会是偏心基
础,所以应当注意配筋不能过小。荷载中心与基础中心重合 也就不存在弯矩。
下载文档
所需积分:0